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寶剛:「新質生產力」被全球圍剿 香港押注恐踏不歸路

作者:
香港官員收到「最高指示」,自然不敢怠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率先表態,指出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要任務,這將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環境,未來會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例如新材料、生命科學等;以及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的研發應用。

習近平去年底提出的「新質生產力」,近日在國際社會及本港商界引來高關注。國際方面,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期間,對中方官員擺出非常強硬立場,抨擊中國透過補貼出口過多清潔能源產品,即包括電動車、鋰電池及太陽能,可能損及美國企業及經濟。本地方面,中聯辦主任鄭雁雄「提點」香港官員,表明「新質生產力」切中了香港的迫切需求,可能令政府官員以至商界均押注資源配合中央政策,但既無助解決經濟停滯,甚至適得其反捲入大國貿易戰旋渦。

這裡必須要先了解什麼是「新質生產力」?當中的「新」,並非指「新舊」的「新」,而是「創新」的「新」,至於「質」,指是的「品質」,意思就是以「創新」體制、政策,提高「質量」,目的是促進生產力。按習近平的說法,正是以創新科技引領產業升級,涉及的範圍甚廣,當中既包括人工智慧(AI)、新能源汽車及中國新興產業製造技術等。

憂中國不平等補貼「過剩產能」低價傾銷歐美勢必反制提高關稅

平心而論,習近平推許的「新質生產力」,正是全球各國政府及商界均大力發展的新興經濟產業:由電動車到鋰電池、由太陽能到氫能發電、由晶片技術以至人工智慧,均是全球產業「兵家必爭之地」,各國政府提供補貼加快產業昇級,其實是必要的發展過程。

但正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說,中國為受惠企業提供的巨額補貼遠遠多於其他主要經濟體,而且中國經常採取公然的歧視性「排他」政策——例如,多年來,直到2019年,非中國企業基本上被禁止向中國汽車製造商供應電動汽車電池。

以內地龍頭電動車比亞迪為例,有內地研究機構翻查比亞迪年報,發現從2008年到2022年的15年間,計算出單計比亞迪的汽車業務在十四年間總計至少拿到了各類補貼、補助共計約67.8億人民幣,其中2020、2021、2022三年度間,生產新能源汽車獲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車輛共計逾80萬輛,金額共約66.6億人民幣。

比亞迪還有電池、新能源及汽車零件不同業務範圍亦獲中央補貼,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發表報告稱,比亞迪多年來獲政府補貼,由2020年直接補貼金額約為2.2億歐元,到2022年已增至21億歐元。比亞迪還受惠當局對電池製造商的補貼,以及購車補貼等,多年來相關金額高達34億歐元,即是相當於280億港元,反映其在國際市場上急增的競爭力。

而且直接補貼只是其中一個手段,由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進行的報告發現,2019年中國以直接補貼、低於市場利率的貸款和土地出售、稅收減免以及國有投資基金提供的資本等形式,對新興產業帶來的好處至高達4,000億美元。據估計,中國的補貼總額是美國或德國等先進國家的三到九倍。

在大量不平等補貼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總產能升幅驚人,目前已超過2000萬台,仍在急速增長,但今年全球總需求,估計只約1700萬部,而且有急速放緩趨勢。作為全球最大市場,中國本身估計今年銷量僅約1000萬,增長或將放緩至20%,而多出來的一千萬部「過剩產能」新能源車,就唯有以低價向海外傾銷。這種不公平競爭。可以預見的是,美英歐洲等大國,很快就會向中國的新能源車及新興產業徵收懲罰性關稅,新一輪貿易戰已是如箭在弦。

《經濟學人》稱錯誤政策無助解決經濟停滯

經濟學人》指出,習近平嘗試以「新質生產力」來迴避以刺激消費的傳統方式去救經濟,希望利用國家力量來加速發展先進位造業,從而創造大量高效益職位,以取代房地產行業,最終目的是令中國能自給自足,確保免受美國掣肘,甚至可以壟斷歐美市場。

這套工業化2.0,的確帶來一定成效。中國公司不再只是為美國企業組裝iPhone,根據法國外貿銀行的數據,去年電動車、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板的出口占中國出口的4.2%,而2018年時只占1%。

但《經濟學人》稱「新質生產力」無助解決經濟停滯,而且所需資源驚人,估計政府年度投資已達1.6萬億美元,相當於12萬億港元,約為投資總額的20%,亦相當於美國2023年所有投資的43%,而且是需要靠大量補貼或國家指令來推動。但政策卻是連番錯誤,包括忽略了消費者需要,而且中國內需疲弱,部分新產能需要出口,但就面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抵制,更重要是習近平對企業的不切實際看法,許多企業家對中央不可預測的政策制定憂心仲仲,恐怕最終是浪費投入的資源,引起人民廣泛不滿,甚至惹怒全世界。

中聯辦「提點」官員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恐港押錯注「適得其反」

上述討論的「新質生產力」集中都是大國之間博奕,對香港這個細少的金融城市又有什麼影響?

值得注意是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近日出席多場宣講兩會精神的演講會,對象包括政府總部及創科界,有知情人士指出,今年兩會其中一個重點是「新質生產力」,而發展新質生產力,創科界是主力,鄭雁雄選擇創科界作宣講,正顯示中央對推動香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視。

鄭雁雄說「新質生產力」是對中國經濟提質升級的把脈定向,也切中了香港的迫切需要。他建議香港要著重質量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以彰顯「一國兩制」優勢。

鄭雁雄這段說話,顯然就是「提點」特區政府官員,即香港不能故步自封,不能在原來的三大傳統優勢上「瞓大覺」,而是要把握機會提升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官員收到「最高指示」,自然不敢怠慢,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就率先表態,指出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把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列為首要任務,這將為香港的創科發展提供更有利的環境,未來會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的優化升級;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例如新材料、生命科學等;以及深化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的研發應用。

但香港過去多年來的優勢其實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牽連帶動的金融服務業才是我們高增長的實力。現在特區政府卻白白放棄本身優勢,看不到港股市值大跌,新股上市排名跌至十大包尾,甚至資產管理規模錄得歷來最大跌幅,卻因應中聯辦「提點」花大氣力去搞本身並不擅長的「新質生產力」。而正如上文討論提到,面對歐美對中國新興產業可能加快作出貿易壁壘,香港官員一旦押錯注將資源錯誤投放到「新質生產力」,恐怕後果是適得其反,既捲入大國貿易戰核心,亦令整體經濟加快淪陷。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李安達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16/2044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