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後疫情中國的社會心態——一個離岸觀察者的臆想?

作者:

不讚美,不批評,不回憶,不指望,不關心。你不說我不說,閉上眼睛去生活,可能會容易的多。

這篇文來聊聊我作為離岸觀察者對現如今中國社會的一點點觀察。正如題目所說,由於僅憑個人感受,沒有可靠的數據支撐,存在臆想成分,認同也好,不認同也罷,不用太過認真。

讚美的聲音少了,批評的聲音也少了

疫情放開後的一年裡,從等待到彷徨,再到對未來失去盼頭,現在大多數國人都已經有了比較穩定的預期——我的國好像沒有那麼厲害了。從清零前期大國抗疫敘事下對集體主義的自豪,到清零後期和無預警放開之後的憤怒,現在的人們少了清零前期的自豪,卻也不會像清零後期一樣有那麼多的批評。

或許是大家希望趕快恢復正常的個人生活吧,對於和自己無關的有的沒的,變得越來越無所謂。只要不把我封在家裡,只要恢復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感,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也不再去奢求大環境是好是壞。至於當下發生的事,只要自己不是受害者,血別濺到我身上就行。大環境不好,這個情況幾乎誰都知道,心照不宣罷了。

報復社會的行為多了,關心社會的聲音少了

作為在牆外的離岸觀察者,在牆外經常能看到真真假假的國內惡性事件,包括但不限於當街砍人,開車衝撞類事件,同時各種仇殺暴力案件和自殺也層出不窮。不論是無差別的報復社會還是有針對性的暴力作案,在過去的一年裡好像變得多了起來。但這些事件往往並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關注度。或許信息審查讓這些事不能再牆內網絡上廣泛傳播,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普通人沒有感受到日漸高漲的社會戾氣,這些事情或許已經不需要大範圍媒體報導,通過身邊的人口耳相傳也能略知一二。

這些惡性事件政府當然知道,老百姓也不是一無所知,但誰也不把這個這一系列事件總結為一種現象擺到檯面上說。官媒黨媒肯定不報導這些消息來破壞安定祥和的局面,地方政府也不希望給自己找麻煩,民間自媒體也不可能大範圍傳播這些事情——一是怕自己帳戶報銷,二是老百姓也並不希望看到這些新聞,負面情緒已經夠多了,還是娛樂新聞和搞笑視頻更受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看看網紅一杯貓「造謠」事件吧,一個編段子的網紅先是在全網掀起了尋找虛構小學生「秦朗」的熱潮,甚至連官媒都開始跟風報導,後來謊言敗露,還驚動了警方立案調查,並對其行政處罰。就這麼個屁大點的事,受到了官民的集體關注。網紅編的故事是真是假,跟公共安全有個毛關係?媒體和網民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幹了嗎?至於對這種事情那麼關注嗎?

就在一年多以前,我還對唐山打人事件的飽和式討論現象頗有微詞,認為對一般社會治安事件的擠兌試關注,正是由於允許討論的自由空間不斷縮小造成的,最終會讓人對房間裡真正的大象(當時是清零政策)視而不見。然而,我還是高估了下限——現如今整個社會卻對網紅編段子這樣的連花邊新聞都算不上的事大動干戈,而那些明明就波及到每個人人身財產安全事情卻好像事不關己。社會從上到下的心態是病態的,病到連醉生夢死都降級成了更廉價的混吃等死。

積極向上的少了,窮開心的多了

與十年前的創業大潮不同的是,經歷大國崛起和三年疫情的年輕人,仿佛越來越奉行識時務者為俊傑:要麼靠近權力,進入國家扶植的重點行業(比如電動汽車,鋰電池),要麼乾脆進入權力體系,擠破腦袋地考公務員。至於國企,並不是不想進——看看一家三代「鐵路人」,一家三代「電力人」,再看看那個爺爺和爸爸都是銀行行長自己長大也要當銀行行長的那個小朋友,你會發現所謂國有企業已經嚴重板結為一個基層家族把持的小社會,針插不進水潑不進,越來越「縣城婆羅門」化。那麼距離權力相對較遠的廣大打工人呢?下班後讓短視頻占據自己的注意力,放假特種兵國內旅行,而曾經出國旅行的盛況不再。經濟上追求安穩,思想上趨於保守,文化消費趨於廉價和低俗。看似又回到了疫情前的歲月靜好,實則在沒有盼頭的心態下趨於萎靡。

反思的聲音少了,不想回憶的人多了

雖然在前幾年就出現了」反思婊「這種詆毀性的網絡詞彙,但是至少這個詞彙出現意味著當時社會上有不少呼籲反思的聲音,對愛國群眾來說這種聲量是如此刺耳,以至於他們發明出這麼一個侮辱性地詞彙,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粉紅們暴跳如雷呲牙咧嘴的氣勢。然而現在,呼籲反思的聲音變得極其微弱,不要說什麼幾十年前的事情,就是幾年前的疫情期間的事,大多數人好像也抱持者不想思考,不願記起,得過且過的心態。是啊,為什麼要記起?不願記起又何談忘記?

不關心,不去想,因為想了也沒用

站在牆外,看到維權事件變得越來越多,特別是爛尾樓業主,變相減薪裁員導致的維權,以及養老金等維權等等,這些事情實實在在地正在發生。像爛尾樓這樣關係著千千萬萬普通人家庭的,得到全社會足夠的關注了嗎?難道是牆內信息封殺導致大家對此一無所知?事實好像並非如此,像恆大和碧桂園暴雷,多家房企爛尾,理財產品養老金暴雷,這些事情就算沒有媒體報導,但是以其波及面之廣,就算從身邊的人那裡也能聽說到了。那麼為什麼好像社會整體看起來還那麼淡定呢?我認為還是和大眾的心態有關。

經過三年疫情的洗禮,再到解封後的希望落空,處於彷徨狀態的中國人,已經變得越來越不想看那些糟心事。人們更傾向於把所有糟心事都歸結為「別人的事」,不論這件事離自己有多近。過去人們忙著賺錢,忙著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不少人主動選擇了漠視社會事件,而現在的情況是,每個人都想盡力保住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而沒有閒心去關注別人,就算最後落到自己頭上,那也可以安慰自己:大家都不好,到了那一步誰也沒辦法。

疫情後一年多到現在,大眾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已經讓我感到並不樂觀。我知道個人感覺這個東西是不怎麼靠譜的,僅憑這些更是無法預料今後會如何。只是不知道,這到底是創傷後恢復期的平靜呢?還是自我麻醉下可怕的平靜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Matters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4/0425/2047615.html